医药领域大咖聚首常州论道抗肿瘤新药研发“卡脖子”问题,听听他们都说了啥?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0-21浏览次数:1621

20191018-19日,由长三角医药期刊联盟、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长三角科创圈科技战略研究院联盟共同主办,《药学进展》编委会、药咖荟承办的“健康江苏”第二届江苏科技期刊创新智库50人峰会暨首届抗肿瘤新药研发与临床创新生态圈主编论坛在常州隆重召开。

此次论坛与第16届长三角科技千刊发展论坛暨第24届京津沪渝科技期刊主编研讨会同期进行,旨在发挥医药期刊联盟在健康中国战略中推进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示范效应,助推科技期刊成为学科建设、行业发展、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中的创新资源和科技传播平台。



论坛以“如何解决创新药物新药研发与临床的‘卡脖子’问题”为主题,设置了健康中国、前沿技术、临床试验、精准医学四个专题和三场精彩的圆桌对话,邀请我国医药创新体系生态圈大咖主编,链接跨界资源,汇集多方视角,构建创新生态,以期通过专家建言献策,提出解决创新瓶颈的“中国方案”,前瞻模式创新,重构战略路径。

 

中国药科大学期刊中心主任、《药学进展》常务副主编、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理事长郑晓南编审担任此次大会开幕式主持人,浙江科技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全国智库联盟副理事长、《今日科技》杂志社社长/总编、浙江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应向伟理事长,江苏省科协学会学术部李政部长,国家卫健委抗体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医科大学期刊部主任冯振卿教授为会议致辞,呼吁医药领域各路精英汇集起来进行资源整合与协同合作,为解决抗肿瘤新药研发中的“卡脖子”问题建言献策,引领健康中国的未来

 



小编撷取了与会专家的部分精彩观点,为业界同仁分享这一思维盛宴,感谢阅读!


报告一 :肿瘤精准治疗




报告专家: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原院长 赵平 教授

赵教授指出,中国的肿瘤发病人数是世界上最高的,但并非有些观点中所说的发病率也是最高,实际上中国的肿瘤发病率略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全世界肿瘤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而在亚洲,日本的肿瘤发病率达到了最高水平,是因为日本的预期寿命高达87岁。这些现象说明一个问题:老龄化社会是癌症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程度对于生活方式的影响。

中美两国在肿瘤5年生存率方面的主要差异,第一在癌谱,第二在城乡,第三在早诊早治的普及率。我国肿瘤治疗水平与美国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例如乳腺癌、前列腺癌治疗的5年生存率,我们不及美国。但是我们在其他一些肿瘤,例如食管癌防治方面做出了很出色的成绩,其5年生存率就超过了美国。

精准医学和个体化治疗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肿瘤治愈率进一步得到改善。上世纪90年代靶向治疗问世后,美国肿瘤的5年相对治愈率从45%升至55%用了15年时间,再由55%升至66%用了10年的时间。过去的传统医疗观念是根据同类数据和整体数据来确定一个治疗方案,针对同一个方案,有些患者获益,而有些患者不敏感,还为此承受了严重的药物副作用。例如雌激素抑制剂他莫昔芬曾在30年前应用于所有的乳腺癌患者,后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这是一个严重失误——该药只对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有效。

赵教授强调,新药研发工作者都希望在靶向治疗这一领域勇往直前,但有时也并不是像我们设计的那样都能获得良好的预期效果;另外还有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肿瘤的异质性问题,新英格兰杂志报道相同类型肿瘤在不同个体之间其基因突变谱差异很大。同一个肿瘤有不同的成分,或者说有很多的靶点。

赵教授在报告中对国内外企业在靶向药物研发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比较,指出目前我国已经上市了数十个靶向药物,其研发企业中,外企占了大部分;通过比较国内外医药企业盈利水平,可以看到外企世界制药前十强,跟国内一些大的药企在利润方面还是有较为明显的差异的。药企需要思考的最卡脖子的一个问题就是利润,足够的利润积累是持续研发、生产出真正好的药品的前提。


报告二:特色智库发展路径探索——基于健康江苏研究院的院刊合作




报告专家:南京医科大学健康江苏研究院院长助理办公室主任 朱亚 副研究员

朱亚副研究员从研究院概述、实践情况及运营策略三个方面对健康江苏研究院进行了工作汇报。研究院智库作为传统型智库,着力于政策研究,以政策决策转化为现实为良好开端,在专家团队的引领之下,实现了促进完善医改顶层设计、提高民众健康素养及助推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功能。健康江苏研究院的实践来源于平台拓展,如创办”健康江苏“栏目 ,栏目涉及预防、医疗多个方面,报道热点问题研究成果,为建设”健康中国“”健康江苏“创建交流平台。智库的合作实践成果还包括政府建议获得批示、重大决策基地获批、发表党政权威刊物文章及入围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运营策略方面,朱主任强调研究领域选择要突出战略性,研究队伍要突出匹配性以及研究路径要突出专业性。研究院智库更好的产出得益于集全校之力促发展、重视质量和自我评估、宣传自己的品牌及加强政府紧密交流四个方面的努力。

 

 报告三:代谢重编程逆转非小细胞肺癌的TKI耐药




报告专家: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副院长,杰青,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唐惠儒 教授

代谢组学是通过高通量检测与信息建模等手段对代谢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于医药研发、营养科学、毒理学等多个与健康相关的领域。人体有2万多种小分子代谢物,这些代谢物紧密联系、代谢表型十分重要。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热门领域叫做表观遗传学领域,绝大多数实际上是小分子代谢物修饰核酸或者蛋白质这样生物大分子进而改变和调节功能的过程,我们如果从编程上使代谢发生一个变化,就可以影响表观遗传。唐教授以三羧酸循环代谢中异柠檬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的突变对胞内代谢的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中环氧酶的抑制干预以及表观遗传学领域中小分子代谢物修饰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从而改变代谢物功能、影响表观遗传途径为例,提出了通过干预代谢途径中的靶点治疗疾病的思路。在非小细胞肺癌的酪氨酸抑制剂(TKI)耐药中,可以通过干预GST等多个相关靶点有效逆转细胞耐药性。代谢重编程还可以帮助寻找HBV的干预靶点,通过代谢组学实验与分析发现HBV改变的宿主代谢途径大部分不可干预,而GFAT1激活途径便于干预,并通过进一步试验验证了抑制GFAT1途径可有效抑制HBV表达。代谢重编程在逆转抗癌靶向药物耐药性的临床应用方面前景广阔。


报告四:新技术在肿瘤精准医疗中的审批与应用




报告专家:世和基因创始人,CEO,创业千人,福布斯医疗科学领域“30位30岁以下俊杰” 邵阳 博士

传统的临床试验模式是单基因药物研究,仅涉及一种肿瘤类型,临床试验工作缓慢低效。高通量全景基因测序NGS助力药物临床试验,依据此技术设计的伞形/篮子试验,根据基因分型将患者纳入不用的治疗分组,这样的分组决策能够更精准、更高效地找到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人,由此产生新型临床试验模式。新型临床试验模式催生了新技术诊断试剂盒,世和、诺禾、燃石、艾德公司获批了基于NGS的多个基因突变的小panel试剂盒。由于晚期患者不能手术活检,会对病人造成极大威胁,然而穿刺也存在风险,利用外周血等体液的液体活检技术成为精准治疗时代的选择。通过检测体液中的“破坏分子”例如血液ctDNA来尽早发现癌症的蛛丝马迹,AURA3研究证实了ctDNA可运用于靶向药物伴随诊断。IASLC指南将NGS和液态活检纳入了NSCLC诊疗技术。


报告五:机器人与AI在生物医药研发中的应用



报告专家: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名誉教授,江苏省特种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刘小峰 教授

人工智能被定义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从人工智能发展历程谈起,从上世纪60年代起人工智能诞生与缓慢发展到21世纪互联网推动人工智能创新与实用的稳步发展、深度学习与大数据兴起带来人工智能爆发的蓬勃发展,现阶段人工智能已有广泛的应用实例,如超越人眼视觉的图像处理、人脸识别与无人驾驶、在局部智能水平测试中超越人类智能和AI与论文与新药发现等。面向特定领域的人工智能由于应用背景需求明确、领域知识深厚、建模计算简单可行,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单点突破。刘教授从科技期刊角度出发,分享了AI在论文推荐、辅助编辑及识别图片篡改等方面的应用,同时也契合此次论坛的主题,介绍了AI驱动下的新药研发、可在人体血管内运行并能将抗癌药物精准递送到肿瘤细胞中的纳米机器人、使探索大量化学反应的过程实现自动化的有机化学合成机器人,以及AI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在药物新分子发现中的应用。

 

 报告六:《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生物标志物研究的特点



报告专家:《医学前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文版)副主编 赵剑飞 博士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指可以标记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亚细胞结构或功能的改变或可能发生的改变的生化指标,可用于疾病诊断、判断疾病分期或者评价新药、新疗法在目标人群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赵剑飞博士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视角阐述了如何评价某项生物标志物研究是否是高质量的:1、目的是否明确?2、数据来源是否可靠?3、统计数据是否健全?4、是否有充分的依据来证实?赵博士以NEJM中发表的数篇研究论文为例,其中包括预测他莫昔芬治疗阴性乳腺癌复发的多基因分析、乳腺癌21基因表达分析的前瞻性验证等几篇关于乳腺癌21基因的文章,介绍了通过选取生物标志物、BooleanNet 软件计算分析进行的一系列研究。乳腺癌肿瘤组织中21个基因表达水平与个体病例的治疗决策、预后信息及从内分泌或化疗中获益程度关系密切。赵博士表示,期刊发表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论文很多,但最终能够得到临床验证、获得应用的仍非常少,亟需质量高、具有前瞻性的实验设计。

 

报告七:肿瘤免疫创新药的差异化开发策略




报告专家:思路迪医药董事长、CEO,原FDA高管,《药学进展》编委 龚兆龙 博士

肿瘤治疗发展从放化疗、靶向治疗到免疫治疗,其中PD-1抗体在多种知名癌症中的疗效已被验证。龚兆龙博士预测,2019年全球销售TOP100药物中,将出现以PD-1为靶点的可获得100亿美元销售额的两个“重磅炸弹”药物。免疫治疗使肿瘤成为慢性病,长期生存获益。目前在研临床试验数量达到有史以来最多,数据显示,国内近一半患者可以通过免疫治疗获益,预计中国会成为全球审批PD-1免疫治疗最多的国家。国内PD-1治疗的不断获批也使得国内的外企药价第一次低于平均价格,造福国内百万肿瘤患者。目前肿瘤免疫开发趋势有联合用药 、早期治疗、生物标志物及差异化四个特点,其中差异化竞争成为关键。Envafolimab新一代皮下注射PD-1抗体新药,解决肿瘤慢性病问题,全球第一个注射剂,常温稳定、安全有效且生产成本更低,可谓肿瘤药“红海里的蓝海 ”。当代医药研究者在致力创造实现满足患者有药用、用得起及有生活品质等多条件的肿瘤治疗方案方面,已初获成效。


报告八:肺癌少见靶点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报告专家:东部战区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肺癌中心主任,《Translational Lung Cancer Research》杂志主编,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理事 宋勇 教授

靶向治疗诞生后,人们发现肺癌是一组基因突变疾病,但是各种类型癌症的基因改变模式不相同。相比于高频发生突变的基因来说,突变发生频率较低的基因叫做少见靶点。NGS的应用发现了很多少见靶点。宋教授表示小人群大获益,对于少见靶点的临床研究模式需要新的探索,目前主要有Master protocols,包括篮子研究(针对多种疾病的靶向治疗,即不同瘤种只要符合该药物特定的分子作用均可入组)和伞式研究(将不同的靶点检测在同一时间完成,根据不同靶点分配不同的精准靶向药物),分别具有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特点;同一靶点或信号通路上下游机制充分兼顾的联合治疗策略;针对同一靶点集中研发新药、遴选优效药物和方法的进阶研发。最后宋教授表示两点希望,希望未来多机构联合作战,例如SWOGECOG-ACRIN, NRG, Lung-MAP Master Protocol等,互通有无,促进研究进展;利用NGS技术发现更多靶点,掌握更多机会。


报告九:全球抗癌新药研发趋势——恒瑞的创新研发逻辑:差异化定位之路



报告专家:江苏恒瑞医药股份董事、高级副总经理兼全球研发总裁,《药学进展》编委 张连山 博士

全球癌症地图发布,形势异常严峻,2025年美国医药市场将依旧是中国5倍,中国是第二大市场,对中国创新水平的认证也会使企业获得更多利益。肺癌5年生存率提高5倍,实现临床“治愈”,抗癌疗法不断升级,癌症有望成为慢性病。在过去4年,全球批准57个抗肿瘤药、肿瘤药物支出两倍增长,全球抗癌新药临床研究如火如荼。肿瘤免疫药物研发持续发力,热点高度集中:肿瘤免疫治疗与肿瘤靶向治疗, PD-1/PD-L1药物作为肿瘤免疫疗法的王者,随着临床优效结果陆续公布,PD-1/PD-L1药物逐渐升级为一线疗法、基于PD-1/PD-L1的组合疗法已成为癌症治疗大趋势,升级版PD-L1抗体PD-L1/TGF-β双功能分子挑战疗效新高。另外,小分子靶向药选择性不断提高,多靶点抑制剂安全性与有效性更高,向精准医疗方向转移。降解不可成药性靶点的PROTAC技术、新一代抗体药物偶联物大放异彩,近百种下一代生物疗法已进入临床后期,未来可期。


报告十:肿瘤精准治疗与挑战



报告专家: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院长,MD安德森癌症中心终身教授,癌症预防Betty B. Marcus冠名主席 吴息凤 教授

基于中国慢性病/癌症防控刻不容缓,并且目前缺乏有效的癌症防治措施的现状,精准健康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个体化预测、循证筛查、预防、临床决策。精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测、预防、治愈跨越了癌症的整个连续过程。吴教授的研究工作分为五步,第一步建立研究人群,高质量的大数据是关键。第二步,发现可改变的致病危险因素,验证并综合证据,例如体重过高会增加癌症风险,但研究显示诊断时体重指数为肥胖的患者整体存活率较超重、正常体重、体重不足者高,因此体重管理在正常人群和癌症病人间要有个体差异,同时体现了精准治疗策略。第三步,发现、验证、提高生物标志物在风险分层的临床应用,在血液、组织、尿液等中发现危险性行为如抽烟、病毒感染、饮食等的生物标志物,作为早期指标用于检测。第四步,全方位整合高质量大数据,建立风险模型用于精准健康。第五步,和医疗服务提供者合作,把高级的研究发现转化成临床应用,为正常人、高危人群、癌症/慢性病患者提供多层次服务。

 

 


长三角科创圈智库论坛

——构建抗肿瘤医药创新模式中国方案


跨界融合的模式创新

 ——加速新药研发上市的关键问题

1


话题1 

    由龚兆龙博士和上海市胸科医院实验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路丽明教授主持,围绕构建抗肿瘤新药模式,新药研发及加速的关键问题展开。赵平教授指出,进入精准医疗时代,对于制药行业是非常好的时机,但同时也面临着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他曾经就建议国家对民营企业给予资金上的帮助和支持。张连山博士表示,宏观上讲,高层领导要明白制药行业的特殊性,科研方面要提高研发效率,做出突破研究。龚兆龙博士认为,药监局的改革变化很大,中国加入ICH后,与国际接轨、全球同步;对于公司资金来源,很大比例来源于投资人,研发周期长等限制因素使之难以形成支付链与良性循环,国家支持与资本注入有待增加。朱忠远博士表示,国内创新技术不断加速,国家和人民不断有需求,结合相关体系的不断完善、创新药及成功企业案例,国人对新药研发的未来很有信心。



新药临床试验的瓶颈问题

——临床试验资源与新药研发

2


 


话题2

    原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江苏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学会主委陈宝安教授发起关于区域伦理委员会的讨论,指出目前药物临床试验进程缓慢,甚至有一些急等药物的病人无药可医,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审批临床试验较慢是其中一个原因。陈教授认为不同急性程度的病人可以区别对待,否则一些晚期患者难以等到临床试验药物解除病痛,希望建设区域性伦理委员会,每位成员配有执照,以期加快临床试验进程。上海圆和医疗集团首席医疗官、原海军医科大学长征医院副院长缪晓辉教授表示,临床试验的伦理委员会审批不可松懈。冯振卿教授认为高校与药企应加大合作力度,上游高校师生专攻靶点发现,下游药企侧重于临床试验,中游促进靶点向药物的转化。



新药研发的生态圈合作

——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机制探索

3


 


话题3  

    由通和毓承资本合伙人朱忠远博士与北京万方医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秀梅博士主持。与会专家表示,一方面,盈利的企业不断进行研发方面的投资 ,可以吸引更多人才、提高创新技术;另一方面,投入和勤奋可以远远降低前期风险,排除多项干扰因素。另外,国内成功医药企业、机构的新药研发布局往往值得推广,这给很多年轻活力的企业在创新探索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价值,为大环境下国内的创新药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同时,探索机制是不断适应与调整的,环境在变,公司在变,以变应变。新药研发的生态圈中,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各方面都应严谨地进行每一环节,并重视与获取不同领域的交流与反馈,尤其对于新药研发而言,临床的反馈尤为重要。

新药研发集中体现了医药科技与生命科学前沿的新成就与新突破,体现了多学科交叉与多技术集成,是国际科技与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在“健康中国”战略与“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引领下,我国新药研发已进入全球创新一体化新时代,生物医药产业也向创新引领,开放合作、医药融合、生态赋能方向发展。由于新药研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高效益的特点,产业链长,受药品监管政策影响大,我国新药研发新靶点不多,同质化竞争激烈,创新生态不够健全,创新体系尚不够完善,评价与决策机制不够科学, 产学研医合作机制不够紧密,临床试验资源不足,人才队伍能力不强,支付体系难以激励创新,全产业链协调与纠错机制不足,研发机构话语权不强等,种种弊端掣肘了新药研发的动力机制。

    我国医药期刊近千种,以肿瘤学为重点研究对象的中英文核心期刊,覆盖了较为完整的学科链、技术链, 临床资源丰富,有国家医药重点学科等科研平台、也有重点专科等临床资源;主编编委团队人才智力荟萃,围绕新药研发与临床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应用链、资本链、政策链构建立政产学研医金创新生态联盟,可以开展生物医药战略问题的研究和重大决策咨询,对于改进创新资源配置,优化创新能力布局,强化创新公共服务,解决重大创新瓶颈,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有重要意义。首届抗肿瘤新药研发与临床创新生态圈主编论坛的成功召开,为政府,以及地方产业园区和药企的发展提供了前瞻务实的智库建议,也为更好地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了积极贡献。




转载微信公众号:药学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