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牛鼻子,黎明之前坚持住!”——记江苏疾控里的南医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2-25浏览次数:2162


编者按

中国著名流行病学家曹广文教授打过一个比方:如果把疫情比作一头疯牛,公共卫生预防就是(在疫情发生的早期)抓住牛鼻子。抓住鼻子,你就能控制住这个疯牛。

目前,全国疫情拐点尚未到来。而拐点并不是黎明前的黑暗,只是相当于夜里12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场上,无数默默坚守奉献的公卫人为我们撑起了防护伞。把初心使命践行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把科研论文书写在疫情监测的第一线,把生命安全守护在战胜疫情的第一线。崔仑标,就是无数英勇的公卫人中和一位。








崔仑标,男,汉族,1974年12月生,1998年8月参加工作,2003年7月入党,博士研究生,研究员,现任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1993年本科就读于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硕士博士均毕业于南医大,师从国家级教学名师王心如。

曾获评江苏省医德之星、南京地区十佳医生,荣立江苏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三等功。南京医科大学兼职副教授,中国医促会分子诊断学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预防医学会微生物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


把初心使命践行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崔仑标工作22年,入党17年,他始终与疫情赛跑,带领团队集智攻关,及时查明我省多起“不明原因疾病”引起的突发重大疫情致病病原,为现场正确防治、及时控制疫情抢出更多时间,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他常把“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我必须在一线。”挂在嘴边,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到手足口病,到全球性新型甲型H1N1流感疫情,再到应对H7N9禽流感疫情,发现全球首例H7N4禽流感病例等,每次抗击疫情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为捕捉每个可疑节点,他都要事事亲随,严格把关,绝不放过任何假阳性或假阴性,最长的一次是连续50天持续高负荷检测。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既为战事,当谋篇布局,当分轻重缓急,经历过多起突发重大疫情历练的崔仑标未雨绸缪,早在2020年1月中旬江苏省还没有出现疫情时,就安排病原实验室做好应对疫情的准备工作。疫情出现后,他第一时间紧跟组织部署排兵布阵,自建多种快速检测方法。来自全省的新冠疑似病例的样本每天都有上百例,有疑问就再重复一次,不确定就再讨论一遍。针对全省发现的可疑样本,他反复深入一线,不断琢磨采样细节。31个日夜里,他带领团队24小时奋战在病原检测实验室,1351份样本,近万次检测,他是“一锤定音”的病毒追击者,为全省疫情防控抢占先机,在实验室这个抗“疫”前线战场上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初心


把科研论文书写在疫情监测的第一线

崔仑标同志学术成绩斐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入选江苏省第五期“333”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卫生拔尖人才”及“六大人才高峰”,先后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世界著名杂志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57篇。他所有的科研工作都围绕着疫情处置,2007年,江苏省首例家族聚集性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例是他利用高通量芯片技术诊断出来;2009年,在全国较早研制出甲型H1N1型流感分子诊断试剂,最早建立和发明实时NASBA检测方法,率先解析多株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序列;2010年,研制出新型布尼亚病毒分子检测技术,应用该技术诊断多起我省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2011年,首次检出世界第五例、国内首例人感染欧洲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2013年,检出江苏首例人感染H7N9病毒;2016年,首次发现一种全世界范围内全新的环状DNA病毒;2018年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证实全球首次人感染H7N4禽流感病毒性肺炎病例。

崔仑标作为科研学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带领江苏省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分子诊断团队潜心科技攻关,追踪学术前沿,开发引进多种病原微生物检测试剂和检测方法,显著提升我省实验室应急能力。新冠病毒突然袭来,他一直思考如何能做到精细化检测,精准性研究,对40例新冠肺炎病例进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未发现病毒发生显著变异;采用4种检测试剂对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病例血清抗体进行检测,探索血清抗体消涨规律;克隆表达NP蛋白,建立了IgG ELLISA检测方法,用于基层辅助快速检测。他就像是一面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的旗帜,怀揣“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医者初心,真正做到把科研论文写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把生命安全守护在战胜疫情的第一线

新的病毒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陌生的,让每个人都措手不及,作为检测团队的负责人,他既要面对疫情防控不容出错的巨大压力,又要做好疏导团队成员面对新型病毒检测安全方面的担心和焦虑,在大处统领全局,在小处悉心关怀,他关心每一名实验人员的安全,进出负压实验室前再叮咛嘱咐几句,再检查一下N95口罩的密合性。他说:“你们每一个人安全了,我们才安全”小家的安全也时刻牵动着他的心,妻子是医院的医生,同样奋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夫妻俩为安心应对疫情检测,只得把5岁的小儿子和12岁的大儿子托付给家中老人,连续1个多月没有回过家,深夜走出实验室想念家人的时候只能拿出手机翻一翻照片。

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他反复强调“我们在实验室的每一秒都承载着期望,早一分钟确定,就能为下一步疫情防控抢出更多时间。我们不能懈怠,只能全力迎战。”这位实战经验丰富的一线科研人员,不仅牢牢守住了省级实验室主战场,还像是一个出奇兵的“救火队长”,为缩短基层一线人员的实验室检测用时,积极开展可应用于基层实验的科学研究,他深知基层检测人员每天都有大量的样本要检测,如果检测方法不成熟或者灵敏度不高,会让一线实验人员增加工作量,要重复多次试验确认结果,他说:“宁愿我们多做一百次,也不能让基层人员多做一次。要给他们节约确证的时间,让患者及早的得到救治。”此外,他更像是一个实验室战场上的统帅,三军用命,共克时艰,事无巨细地指导解决全省13个设区市实验室的检测难题,全省45177份样本,43811个实验结果,14个省市级实验室就像14个牢不可摧的战地堡垒,连成一张密实的防护网,让新冠病毒无处遁形,身体力行“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要求”。


江苏疾控病原所这个集体还涌现出焦永军、葛以跃、吴涛、吴斌、迟莹、赵康辰、陈银、史凤娟、傅明慧这些用脊梁撑起安全防护罩的铮铮南医人!

这支了不起的团队连续31个日夜,24小时奋战在病原检测实验室,收样1351份,检测近万次,对全省14个省市级实验室的4.5万份样本、4.4万个实验结果的检测细节严格把关不漏一个,争分夺秒抢占疫情防控先机,全力守护全省8000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策划 / 朱  亚 

编辑 / 邹慕蓉

鸣谢 / 唐  震  沈  雅  吴  涛  张  展

审校 / 陈家应  朱  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