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专访 | “蛋黄苏“驰援队伍里的南医校友:王福如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2-26浏览次数:1276


编者按

本次战疫中,江苏驰援黄石的一线队员被广大网友亲切的称呼为“蛋黄苏”。江苏疾控里也有这样一位可爱可亲的“蛋黄苏”,同时也是南京医科大学的优秀校友——王福如。在他工作之余,健康江苏研究院对他进行了专访。

王福如


战“疫”工作

Q1您从事公共卫生工作多久了?

我2010年硕士毕业后到省疾控中心工作至今刚好10个年头。


Q2:是否党员?

中共党员,党龄10年。


Q3:您目前在防疫一线主要负责哪一块工作?

我是大年初二(2020年1月26日)接到通知,临危受命,积极响应中心号召,第一时间从安徽宣城赶回南京,即刻奔赴镇江疫情防控一线驻点。作为镇江工作组组长,我曾亲自带队赴重症患者的ICU病房开展流行病现场调查技术指导。驻点镇江期间,从集中隔离点到居家隔离点,从发热门诊到定点医院,从小区门岗到交通卡口,我和镇江疾控的同志们一起跑遍了疫情防控的各个环节点,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排查每一个密切接触者,培训全市一线流调人员病例调查,指导医学观察点消杀工作,直至2月14日,因疫情工作需要被抽调回省疾控中心,经过短暂休整,响应国家卫健委工作要求,受省疾控中心指派,再次于2月17日带领4位同志赶赴湖北黄石,开展黄石新冠疫情流行病学排查与巡回督导工作至今。


Q4:情况跟之前预想的有没有什么不一样?您现在工作进展如何?

老实说,作为全省新冠病例数最少的地区(12例),18天的镇江驻点工作经历,让我对新冠疫情的工作环境有了一丝懈怠。到了黄石之后,才了解到,这边此前每天的新发病例数都是几十例,工作的环境,流调的工作量,以及工作的压力可以说和省内有很大区别。我们流调工作组到达黄石后,第一时间参加黄石疫情防控指挥部参加流调工作部署会,明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的实施方案》市级工作要求,现场分派对口流调任务,形成四个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组,四名流调组成员和四个区同志结对下现场,共同开展城区流调工作。而我作为组长,针对近期确诊的新发病例,和前一批医疗队的同志们一起,摸排街道,走访社区,去每一个集中隔离点核查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情况,去发热门诊排查疑似患者留观情况,第一时间反馈现场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截止21日,我们工作组累计调查确诊病例13例,排查密接人员106人;疑似病例5例,排查密接人员计67人;不能排除的发热病人211例,排查密接人员55人。对全市的流调人员开展流调规范化集中培训,累计培训人员54人。


Q5工作中需要克服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如何应对的?工作一线最需要的是什么?

最大的困难还是在如何做好个人防护上。新冠疫情防控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实地,对患者情况进行调查,对社区进行摸排,对集中隔离点进行管理,对发热门诊医学筛查工作进行把关。所以,我们经常深入到最前沿的现场,接触患者本人,或者他的密切接触者,或者他居住和生活过的环境,甚至是曾经就诊过的医院,这期间,难免会有感染的风险。

应对措施就是,首先在思想上提高认识,既要打胜仗,也要零感染。对不同的工作环境,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注意距离防护,勤洗手,戴口罩,该穿防护服时就穿防护服,不能怕麻烦,更不能掉以轻心

当前最需要的还是防护物资,尤其是N95口罩。


Q6:您在防疫工作中,印象最深的人或事情是什么?给了您什么样的触动?

印象最深的是黄石人民对江苏人民的热情。第一次感觉到自己队伍后面江苏卫生四个字所充满的能量。刚到黄石的第二天晚上,我们步行回酒店,一位路上偶遇的黄石志愿者司机一定要开车送我们回去,我们婉言谢绝后,他把车停在路边,非要给我们一些黄石港饼,表达他对江苏援助亲人的谢意(我们也没有收)。那个深夜,虽然寒冷,但是我们的心是暖暖的。在一次去集中隔离点巡查的路上,一位片区民警阿姨看到我的工作服,远远地就向我敬礼致敬,等我从隔离点工作完出来后,她再次跑过来敬礼,一定要和我拍照合影,真诚的感谢江苏人民,江苏好样的!

这样的时刻经常发生,让我感动,更让我感到身上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有这样可爱的黄石老百姓做后盾,我一定会牢记使命,和黄石人民一起,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Q7:经历过这次疫情,您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经历这次疫情,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中国力量的强大。如此大的国家,如此多的人口,如此发达的交通网络,也只有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在这样的体制优势下,才能举全国之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去打这一场仗。我们都在讲医护人员的奉献,我们固然很辛苦,但是如果没有祖国和人民的强大支持,我们很难打赢这场仗。感谢这个时代,感谢每一位付出者,更要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


Q8:这次疫情后,您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这次疫情,让我找回了初心,也激发了自己蕴藏在体内巨大能量。临危受命、重拾专业、用心钻研、连续奋战、勇于决断、敢闯敢拼,疫情就是命令,在历练中成长,在实战中担当。我将重拾信念,整装待发,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南医情缘


Q1:您在南医求学阶段,主攻什么方向?(师从哪位老师?)

2007年以流统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医大公共卫生学院,攻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主攻方向是分子流行病学,师从沈洪兵教授。


Q2:南医大的学习生涯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南医大的学习生涯中,我最大的收获是自信和不放弃。自信源自我三年硕士学习期间打下的扎实的专业基础,让我在离开疾病控制一线岗位这么久后,仍然能通过边实践边学习,再次投身到疫情防控第一线。而不放弃则是源自我在硕士学习期间的学习经历。记得自己曾经因为研究需要,独自在实验室培养细胞,由于经验不足,实验室被污染,细胞全部死亡,但是我没有放弃,总结经验,一切重头来,甚至夜里睡在实验室来换营养液,最终顺利完成了实验要求,取得了好的实验结果,发表的高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


Q3:从南医大毕业后,是什么促使您选择现在这份工作?

作为一名预防医学专业出身的学生,我的父亲就是一名基层的防疫工作者。硕士在读期间,我也多次下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怀着对专业的热爱,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疾控中心的工作。


Q4:在南医大的学习生涯中,对您影响最大的人或事有哪些?具体是怎样的影响?

对我影响最大的自然是我的导师,沈洪兵教授,耳濡目染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谦和的为人风格,低调内敛中蕴含着对学术的精益求精。硕士在读期间,老师无论有多忙,每周末都会坚持和我们一起开一次“学术交流会”,追踪学术前沿,讨论学习心得,让我们学会思考,并保持一直学习的习惯,这对我日后的工作和学习影响深远。


Q5:在疾控中心有不少南医大的校友,您认为在南医人身上有什么共同的特质?

个人觉得,疾控体系中的南医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勇于担当,充满自信。无论在哪里,只要说起自己是南医大毕业的,大家都会有一种自豪感和对这份事业的使命感。


Q6:您是否有亲人也是南医校友?他们对您产生了什么影响?

我的妻子是南医大07级第四临床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专业是儿科学,方向是呼吸科,就职于南京儿童医院。我的姐夫是南医大05级第三临床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目前也是南医大的在读博士,专业方向是心血管内科,就职于南京市第一医院。当初报考南医大,就是受我姐夫的影响,我和我夫人则是同一级的校友,共同在南医大的求学经历,让我们相濡以沫,而又充满了校园回忆。可以说,我们都是南医人,而南医也让我们之间变得更加紧密。


Q7:您想对南医大的学弟学妹们说些什么?

预防医学,公共卫生是一门需要用一生去学习的功课。无论你将来的工作岗位是什么,都不要忘了,自己曾经的那一份执着。

个人感悟


Q1:想对家人说些什么?

新冠疫情爆发的这一个月时间,我只在家待了2天,在这里也想对我的父母,妻子说一声:这段时间你们辛苦了。我的妻子也同样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她也是我心中的英雄。想对我7岁的儿子说一声:爸爸也很想你,在家要好好听妈妈的话,等到大家都戴口罩的时候,爸爸就回来了。


Q2:对这场疫情有什么感受?

新冠疫情的爆发,让我们感受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也看到中国速度和中国执行力。但是这场看不见的硝烟,也让我们再一次看到疾控体系的重要性。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有话语权,让专业的人能够坚守专业,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策划 / 朱  亚  

编辑 / 邹慕蓉

供图 / 沈  雅

鸣谢 / 江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审校 / 陈家应  朱  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