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引发了全社会对公共卫生体系的关注。战胜病毒需要全民参与,更需要科学应对。
2月13日,《新华日报》理论之光记者专访了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健康江苏研究院院长、全球健康中心首席研究员王长青教授,请他谈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现将访谈内容刊载如下。
记者:新冠肺炎对我们的现行医疗体制、应急能力有什么启示?
王长青:
这次由武汉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反思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发展,对于我国现行卫生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有不少教训和有待改进之处。
一是要优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科学决策系统。通常传染病的有效防控,主要包括三个重点环节:消灭传染源(即患者救治和管理)、切断传播途径(疫源地控制)、保护易感者。每个环节都需要决策者具有丰富的专业素养,从湖北疫情应对看,现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决策系统在科学性和效率上仍有改进空间。
二是要强化公共卫生与医疗系统的协同合作。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公共卫生与医疗系统是两条线,基层医疗机构是传染病发现的“第一哨所”,它发现疫情苗头后及时上报公共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根据疫情采取不同的响应策略,这个发现、处置过程需要公共卫生与医疗系统密切协同。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的投入。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我国虽然已经形成了以“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较以前更加重视。但是,从全国面上来看,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投入仍然明显不足,一线公共卫生防疫队伍捉襟见肘,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就力不从心。这种投入不足还通过人才市场传导到供给侧,造成高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规模偏小,影响人才的有效供给。
四是要加强对社会大众的公共卫生素养教育。公共卫生事件通常涉及社会面广,影响人数众多,切断传染源传播渠道尤其需要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应急办公室首次发布了我国《公民卫生应急素养条目》(12条),涉及卫生应急知识与信念、行为、技能等方方面面。但是,这种专业机构的规范和指南如何转变为公民的素养,不束之高阁,需要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把专门机构的科学主张转化为社会大众自觉的公众生产行为和生活方式。
五是要坚持依法开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依法实施疫情防控及应急处理措施。这给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不仅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立法建设,而且要严格执法,形成严密的公共卫生法治体系。
记者:中医在防治新冠肺炎方面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王长青: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不少医院、研究机构和企业都在从中医药宝库中寻找有效的应对之策。我们也看到,在对病患者的预防、治疗、康复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大疫当前,群策群力,努力发现有效的防疫和治疗药物、方法都是值得鼓励的,应该发挥好中西医结合的协同优势,既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传统优势,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的防控和治疗优势,形成相得益彰的协同防治效果。
记者:医护人员是抗击疫情的中坚力量,大学在培育医护人员方面有哪些作为?如何提升他们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王长青:
湖北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举国上下支援湖北“战疫”,尤其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从全国调集2万余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而更多医护人员则奋战在本地疫情防控一线,成为抗击疫情的“防火墙”“突击队”。大学是培育医护人员的摇篮,当前的疫情是检验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经历这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我们大学要对培育医护人员有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一是大学培育医护人员要重视价值引领。医学是仁心仁术,没有一颗大爱之心很难做好医护工作。在这次湖北疫情中,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每天都上演着感人的故事,尤其是一大批共产党员冲在最前线,让我们看到了最美医者的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定宇医生以渐冻之躯与死神赛跑,让很多人泪目。这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以非常生动、鲜活的事例诠释了大学加强价值引领、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二是大学在设置专业时要体现社会责任。现代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学发展也面临着适应市场需求的压力。从近些年来大学专业设置趋势看,一些市场需求小、冷门专业正逐步退出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虽不属于冷门专业,但是,政府和社会对其重视度仍然不够。目前,全国大学举办公共卫生学院或公共卫生专业不过80多所,而且每所高校培养规模都不算大,这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从大学自身来说,要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甘于坐冷板凳,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卫生行业培养合格专业人才。
三是大学要加强医护专业人才公共卫生职业能力培养。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未来医护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生命个体的健康促进手段,而且要具备改进群体和社会健康的综合素养,这种综合素养不仅体现在意识和知识层面,还要体现在能力上,公共卫生职业能力就是这种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在医护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计上就要把公共卫生职业能力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培养方案。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