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专访 | “蛋黄苏“驰援队伍里的南医校友:陈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2-28浏览次数:1232

编者按

本次战疫中,江苏驰援黄石的一线队员被广大网友亲切的称呼为“蛋黄苏”。陈强就是江苏疾控“蛋黄苏”中的一员,同时也是南京医科大学的优秀校友。

“疫情在前,责任在肩;尽己所能,用己所长。”陈强充分发挥了南医人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特质,尽职尽责地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工作之余,健康江苏研究院对他进行了专访。

陈  强


战“疫”工作

Q1您从事公共卫生工作多久了?

今年是工作的第五年。


Q2:是否党员?

是的。


Q3:您目前在防疫一线主要负责哪一块工作?

2月1日抵达黄石后,主要负责实验室的病毒核酸检测,各医院、发热门诊、乡镇卫生院以及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点的咽拭子采集和转运,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的生物安全、个人防护和样本采集培训工作。


Q4:情况跟之前预想的有没有什么不一样?您现在工作进展如何?

1月30日接到通知时只知道要前往湖北,具体去哪,去多长时间都不知道。直到出发前三个小时,才确定目的地是黄石。尽管单从确诊病例来看,黄石市并不多,但是如果算发病密度可以进入全国前五。加上刚来的时候,正好赶上湖北省政府提出的“清存量任务”,每天的工作量还是十分巨大的,基本上是24小时三班轮换着工作。但是这种情况下,当地的人民还是十分热情且乐观的,好几次在驻地宾馆前都遇到了向我们表达感谢的人,并对我们说相信我们的到来能让疫情早日结束。

前段时间接收到的疑似病例样本已经逐渐减少,但是随着湖北省政府下达的密切接触者样本“清零”要求,这一周以来的工作量更大了,平均每天要检测300~400份样本,上周连续三个晚上熬夜到凌晨两点左右。但是这也意味着现在已经从疫情的阻击战进入到反击战阶段,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能看到一点彼岸的地平线了。


Q5工作中需要克服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如何应对的?工作一线最需要的是什么?

实验耗材以及个人防护设备紧缺,仓促上市的检测试剂质量参差不齐,加上当地疾控的核酸提取仪、荧光定量PCR仪等仪器设备难以满足大批量的样本检测工作,我们只能多次小批量地开展实验,导致工作时间平均延长了2倍左右。所以我们只能从其他方面想办法,从头到尾梳理工作了实验流程后,发现了样本预处理以及核酸提取等步骤还有问题,经过多次改进实验方法后,极大提升了黄石市疾控中心的检测能力。单日检测工作量从原先每天检测最多30多份增加到最多400多份,提升了10几倍。

目前最需要的应该是防护服以及符合要求的医用防护口罩(N95),我们带来的以及后期申请调拨的物资已经基本上见底了。尽管当地采购或者捐赠的物资比较多,但是真正符合实验室要求的很少。


Q6:您在防疫工作中,印象最深的人或事情是什么?给了您什么样的触动?

有一次进入当地的有色医院,为病人采集咽拭子标本。有一位老奶奶可能是本身喉咙比较敏感,采集完咽拭子后由于干呕反射本能地对着我咳嗽。当时她嘴里呼出的气体直接在我的防护面屏上形成雾气,然后伴着她的干咳还有不少唾液喷在眼前。我紧急处理完后返回病房,估计她都吓坏了,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和我道歉,我安慰了她好久才停下来。看着她小心翼翼地道歉却又不知道说什么的样子,觉得有点像自己的奶奶,或者说老一辈人都是这个样子,谦卑而又感恩。第二次再去采样的时候,尽管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防护面屏,没想到这位老奶奶还是能认出我来。这次采完样后她忍了好久,在我说好了之后,才赶紧转身对着痰盂咳嗽吐痰。然后还跟我说这次忍住了,一副幼儿园小朋友求表扬的样子,认真中带着点可爱。

疫情下的每个普通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活着。每条战线上的人都在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有时候即便只有一份样本结果显示为疑似,我们也要重复实验。虽然一份样本的检测也同样需要再花上至少四个小时,但是对于我来说,对于病人来说,都是值得的。送到我们手里的样本不单单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就像北野武说的: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或八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Q7:经历过这次疫情,您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人类在自然面前,确实太过渺小无力了。与传染病抗争了这么多年,也只消灭了天花一种病毒。而第二种脊灰病毒,从1988年提出消灭目标开始,一直到现在世界上仍有两个国家流行。所以疫情过后,要去善待自然、珍惜身边人,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吧。


Q8:这次疫情后,您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在来湖北之前,就看到知乎上有人提问“你的专业能为疫情做些什么?”。当时自己想了想,好像除了做做病毒核酸检测也没什么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从事的职业,也能有为国家发光发热的一天。但是来了之后,发现除了实验室工作外,能做的事情很多,给基层的医护人员培训、安装修理检测仪器、给病人采样、去一线处置疫情……总结来说,好像就是突然感觉到疾控系统什么都涉及,突然觉得以后身上的担子更重了。疫情在前,责任在肩;尽己所能,用己所长。这应该就是我对这次疫情中自己工作的总结。


南医情缘


Q1:您在南医求学阶段,主攻什么方向?(师从哪位老师?)

毕业于南医大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专业,本科生导师为高蓉老师。


Q2:南医大的学习生涯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知识与技能之外,最大的收获可能是卫检这一个班的同学吧。我们算是卫检专业的第二届,因为是新专业,大家并不了解,班上的人数也不多,总感觉在学校里不是很受重视,所以当时大家都对未来挺迷茫的。但是这种情况下,我们班反倒很团结,大家的关系都很好。我来湖北那天发了个朋友圈说自己出发的事情,好几个同学排着队给我打电话,让我保重身体,注意安全,当时还挺感动的。


Q3:在南医大的学习生涯中,对您影响最大的人或事有哪些?具体是怎样的影响?

前卫检系主任茅力老师,同时也是我们的《仪器分析》等专业课的老师。尽管上课和实验时茅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每次上完课会给我们留一堆作业,实验时出现一点纰漏都会被骂的狗血淋头,但实际上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师。临毕业时,得知有同学要考研,但是卫检专业并没有相应的复习资料,很细心地一点一点为同学们整理复习要点。毕业后,有同学没及时找到工作,她也会打电话咨询情况,并为他们推荐工作。

宣传部副部长蔡心轶老师,同时也是当时我们南医大记者团的分管老师。蔡老师身上有着新闻工作者的敏锐性和探索性,在记者团的四年时间,我也学习到了这种更开放,更广阔的思维。这次的援助过程中,很多次我都能跳出实际的框架束缚,对实验流程改进提出建议,缩短了整个检验所需的时间,提高了每日的检测量上限。


Q4:在疾控中心有不少南医大的校友,您认为在南医人身上有什么共同的特质?

南医人身上有着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特质,无论是这次疫情应急,还是往常的工作加班,困难面前总有南医人的身影,而南医人的面前,不会有任何困难。


Q5:您想对南医大的学弟学妹们说些什么?

南医是个会让你在嘴上不停抱怨,却一直用生命在热爱它的地方。也许你会后悔学医,但是绝对不会后悔来南医大。再说,除了头有点凉,学医挺好的。

个人感悟


Q1:想对家人说些什么?

上车后才给爸妈打的电话,告诉他们我要来湖北的事情,所以我妈开始气得两天没和我说话,不过后来还是慢慢转为理解和支持。既然当初选择了疾控这个行业,在大家需要我们的时候站出来只是理所当然吧。还是有点愧对爸妈,本来一年到头回家也就两三次,最长的也就过年了,没想到这次才刚回家就走了。

还有就是女朋友吧,走的时候说好回来跟她过情人节的,没想到来了这么久也没有回去的迹象,只能等回去再补给她一个情人节吧。听说湖北所有的景区对医疗队的成员免费5年,明年樱花开的时候,再带女朋友过来看看。


Q2:对这场疫情有什么感受?

宁防患于未然,不治病于已发。扁鹊三兄弟的故事,也是大家耳熟能详,但这次疫情的教训是惨重的。钟南山院士也发声希望国家重视疾控系统,于公于私,都希望今后整个公共卫生行业能有更好的发展吧。

策划 / 朱 亚  

编辑 / 邹慕蓉

供图 / 陈 强  张 展

鸣谢 /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审校 / 陈家应  朱 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