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刊登姚俊副院长文章《加快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11-03浏览次数:879

人口问题是家事,更是国事,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事关国家的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2021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对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作出全面部署。2022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推出20项具体措施落实生育支持政策,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进一步降至10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34‰,说明我国正步入人口零增长区间,加快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势在必行。江苏是人口大省,2021年江苏出生人口47.98万人,出生率仅为5.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年度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低生育问题更加严峻。与全国相同步,江苏自1990年开始出生率进入持续下降通道,除在2013年和2015年两次生育政策调整后出现短期小幅度反弹之外,出生率持续维持在10‰以下。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江苏人口出生率出现断崖式下降,2020年和2021年出生人数连续跌破60万人和50万人。

当前,低生育呈现自我强化的惯性,由政策约束下的低生育走向了自主选择下的内生性低生育,具体表现在主力生育人口生育意愿和水平的不断下降,以及生育意愿和水平呈现代际递减的倾向。这种低生育又通过长期的生育实践和行为习惯形成一种全社会认同的主流生育文化。低生育意愿和行为通过低生育文化在不同代际人口之间不断自我强化和持续影响,造成高生育意愿人群不断萎缩,使得人口风险更加持续、更为深远、更加难以治理。

生育,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民生幸福,一头连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抉择,其本质就是为千家万户提供丰富多样的生育福利供给,让生育能受到全方位、全过程、全社会的保护。要进一步建立生育激励机制,破解生育难题,以更人性化的生育配套举措打出组合拳,真正营造出有利于生育的好环境。

建立生养责任共担机制。生育友好的实质包括赋权生育和赋值生育两个层面,也决定着低生育率问题的治理需要从尊重生育权利走向生养责任共担。一是树立生养责任共担的意识。近几十年来生育成本急剧上升,包括时间成本、健康成本和心理成本,甚至包括未来子女结婚的各种成本。生育行为不再仅仅是私人性质的家事,也是具有很强外部性的国事,在低生育率时代生育更是值得被尊重的特殊社会劳动,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一起承担起相应的生育、养育和教育责任。二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责任共同体。政府主要通过各类政策制定与实施,落实对生育的政策支持;社会要形成生育友好的人文、社会环境,让生育成为一件舒心的事情;家庭则通过家庭关系、价值与伦理、家庭结构等直接作用生育决策。三是在责任共同体内部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如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践行生育责任,增强企业支持职工进行生育的积极性。

完善生育政策支持体系。在生育限制政策放开之后,生育意愿转化为生育行为有赖于系统而坚实的政策支持体系,该体系要涵盖孕、产、养、教等生育全周期,应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方面入手开展建设。短期层面上,重点解决直接影响孕和产的梗阻性问题,如高龄生育现象的普遍化,要加大对高龄孕产妇生育安全、生育障碍家庭的支持,将生殖医学技术纳入到医保范围内;平衡不同等级妇幼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女性在孕产过程中的服务体验;在经济保障上鼓励把生育保险覆盖到灵活就业以及符合法定结婚年龄但尚未就业的女性。中期层面上,要将生育支持嵌入到家庭支持当中,减少年轻一代对直接人口政策的敏感性;健全产假制度,帮助女性实现工作和生育的平衡;发展普惠性育儿和早教机构,减轻家长对低龄孩子照料的负担;实施更加直接的家庭补贴,缓解生得起养不起的生育焦虑。长期层面上,应通过一系列公共服务支持政策,持续性降低年轻家庭的当期和预期的养和教成本,在就业、教育、住房、养老、医疗卫生等领域系统性分担家庭的养育和教育成本,进而强化生育责任和动力。

培育生育友好社会环境。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就是要让女性切实感受到友好的社会环境,消除生育焦虑,能够轻松、自然面对生育,关键在于实现三个提升。一是提升生育友好的职场环境,加强对女性就业过程中各种性别歧视的监督和检查,实现反歧视政策的法治化,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对企业在践行生育支持时付出的成本给予适当的利益回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二是提升生育友好的公共设施环境,在交通系统、商业场所、职业场所等公共场所提供各类生育友好型配套服务设施,为处于孕、产、育期女性提供各种便利的公共设备和空间,最大限度让女性感受到生育环境的改善和全社会对生育的尊重和友善,体现女性生育的社会价值。三是提升生育友好的家庭环境,通过男方护理假和育儿假的设置,倡导和鼓励男性承担更多家务劳动和参与子女抚育,更加关爱女性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心理健康问题,让家庭成员重新认识女性生育、子女抚育和家务劳动对家庭发展的重要价值。

加快构建新型生育文化。生育文化是一个社会中所存在的有关生育问题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制度法规等的总和。生育友好型社会最终要形成一种新型生育文化,并外化于生育主体特别是育龄妇女的行动上来。新型生育文化的本质在于三个重塑:一是在全社会大力塑造和宣传生育价值,大力宣传生育的社会劳动价值和创造生命的基本价值,破除年轻一代从成本效益这种功利角度看待生育的思想,引导全社会从国家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存续高度来认识和理解生育行为;二是重新看待和理解传统社会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引导年轻一代将生育孩子当成家庭延续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当成个人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责任和贡献;三是在全社会重塑家庭价值观,宣传正向的亲子关系,打造新时期的亲子文化。